【肝脑涂地词语解释】“肝脑涂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为了某种信念、事业或他人而奋不顾身,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或忠义精神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崇高的道德意义。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肝脑涂地 |
拼音 | gān nǎo tú dì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臣虽不敏,敢不竭其肝脑涂地。” |
字面意思 | 指肝和脑被涂抹在地,形容极度悲惨或英勇牺牲的状态。 |
引申含义 | 形容为国家、民族、信仰或他人献出全部生命,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带有褒义色彩,常用于赞扬英雄人物或革命志士。 |
近义词 | 忠贞不渝、赴汤蹈火、舍生取义 |
反义词 | 畏首畏尾、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表扬英雄人物 | 在抗日战争中,无数将士肝脑涂地,才换来今天的和平。 |
描述革命精神 | 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甘愿肝脑涂地。 |
强调忠诚奉献 | 他对国家的忠诚,可谓肝脑涂地,令人敬佩。 |
三、文化背景与情感色彩
“肝脑涂地”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气节、忠诚和牺牲的精神传统。在文学作品、历史记载以及现代影视剧中,这一成语常用来刻画那些为理想、信仰或正义而奋斗到底的人物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肝脑涂地”多用于正面语境,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悲壮或沉重色彩,强调牺牲的惨烈程度。
四、总结
“肝脑涂地”是汉语中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表达了对信念、忠诚和牺牲的高度赞美。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合理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