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诸葛亮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一篇家书,全文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强调修身养德、立志勤学的重要性。本文将对《诫子书》的原文进行注释,并提供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一、原文及注释
原文 | 注释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夫”:发语词,无实义。 “君子”:有德之人。 “行”:行为、品行。 “静”:内心宁静。 “俭”:节俭、自律。 “养德”:培养品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淡泊”:不追求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学”:学习。 “才”:才能。 “须”:必须。 |
是故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广才”:增长才干。 “成学”:完成学业或成就学问。 |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 简洁表达前两句的意思。 |
夫才须学也,学须志也。 | 再次强调学习与志向的关系。 |
才不学则不足,志不学则无以成。 | “才不学则不足”:没有学习,才能就难以提升。 “志不学则无以成”:没有志向,学习也无法成功。 |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则不能胜于物,不能胜于己。 | “强毅”:坚强、坚定。 “慷慨”:有气概。 “胜于物”:战胜外在困难。 “胜于己”:克服自身弱点。 |
学欲速成,事欲速败。 | “学欲速成”:急于求成。 “事欲速败”:事情因急躁而失败。 |
先行后言,乃可为士。 | “先行后言”:先做后说。 “士”:有德之人。 |
二、翻译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君子的行为准则,是以宁静来修养自身,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原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没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就无法明确志向;没有内心的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原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翻译:
学习需要内心安静,才能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
原文:
是故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因此,没有学习就无法增长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完成学业。
原文: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翻译:
淡泊名利才能明确志向,内心宁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原文:
夫才须学也,学须志也。
翻译:
才能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学习又需要有志向作为动力。
原文:
才不学则不足,志不学则无以成。
翻译:
如果才能不通过学习来提升,就会不足;如果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问。
原文: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则不能胜于物,不能胜于己。
翻译:
如果志向不够坚定,意志不够昂扬,就无法战胜外在的困难,也无法战胜自己。
原文:
学欲速成,事欲速败。
翻译:
想要快速取得成就,反而容易失败;做事急于求成,往往会导致失败。
原文:
先行后言,乃可为士。
翻译:
先行动,再说话,才是一个真正有德之人应有的态度。
三、总结
《诸葛亮诫子书》虽短,但内容深刻,语言精炼,体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人生智慧。他强调了修身、立志、学习、节俭等重要品质,提醒人们要沉稳内敛、专心致志,才能成就大事。
通过本篇注释与翻译,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诫子书》的核心思想,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做人处世的道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个人修养,这篇文字都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