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肖在古文中的意思】“不肖”是一个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词语,常用于表达对自身或他人的谦称或贬义。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多带有负面色彩,表示“不贤、不才、不成器”等意思。本文将从词义解析、常见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词义解析
“不肖”由“不”和“肖”两个字组成:
- “不”:表示否定。
- “肖”:本义为相似、像,引申为贤能、有才能。
因此,“不肖”整体意为“不像(贤者)”,即“没有才能、不贤德”。
二、常见用法与含义
使用场景 | 含义解释 | 示例 |
自谦用语 | 表示自己无能、不才 | “不肖子孙”、“不肖之子” |
贬义词 | 指他人品行不佳或能力不足 | “此人不肖,不可托付大事” |
古代官职 | 某些朝代中,“不肖”曾作为官职名称之一 | (较少见) |
三、典型例句分析
1.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然其不肖,不能任贤。”
——此处“不肖”指项羽缺乏贤德,不能任用贤才。
2. 《左传·宣公二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今君不肖,而吾敢言之。”
——“不肖”在这里是自谦,表示自己不够贤能。
3. 《红楼梦》
“贾母道:‘我这孙子不肖,将来怕难成大器。’”
——“不肖”用于指后代不成器。
四、现代应用与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不肖”已较少单独使用,多作为复合词如“不肖子孙”出现,仍保留贬义色彩,用于形容后代不孝或不成器。
五、总结
“不肖”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明确贬义的词汇,主要用于自谦或贬低他人。其核心含义是“不贤、不成才、不孝”。在不同文献中,它的使用方式略有差异,但总体上都带有否定性评价。
词语 | 含义 | 常见用法 | 现代用法 |
不肖 | 不贤、不成才 | 自谦、贬义 | 多作“不肖子孙”使用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肖”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品德和能力的重视。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