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窥园什么意思】“目不窥园”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原意是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连院子里的景象都不愿看一眼。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人非常专注、专心致志,甚至到了对外界事物毫不关心的地步。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目不窥园 |
拼音 | mù bù kuī yuán |
出处 | 《汉书·董仲舒传》 |
原意 | 形容专心读书,不看院中景色 |
现在用法 | 比喻专心致志,不为外界所动 |
语法结构 | 动宾结构 |
近义词 | 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
反义词 | 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分心他顾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目不窥园”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讲的是董仲舒的故事。据《汉书》记载,董仲舒为了专心研究儒家经典,三年间没有走出书房,甚至连院子都很少出去看一眼。因此,后人用“目不窥园”来形容他勤奋治学、潜心钻研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不窥园”逐渐演变为一个形容人专注学习或工作的成语,常用于褒义,表示对事业或学问的高度投入。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学习 | 他在备考期间目不窥园,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
工作 | 这个项目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只有目不窥园才能完成。 |
创作 | 作家为了写小说,整整一个月目不窥园,几乎与世隔绝。 |
四、注意事项
虽然“目不窥园”通常带有褒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带有一点贬义,比如过度专注而忽视生活或其他重要事情。因此,在使用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是否合适。
五、总结
“目不窥园”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适度的专注和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