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董遇三余》是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东汉末年学者董遇勤奋治学、利用闲暇时间读书学习的事迹。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强调了“勤学”与“善用时间”的重要性。
一、原文节选:
> 董遇者,字季良,河南人也。尝从人读书,人有问经,遇曰:“读百遍,其义自见。”或问:“欲学,何以?”遇曰:“当以‘三余’。”问:“何谓三余?”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二、现代文翻译:
董遇,字季良,是河南人。他曾经跟着别人学习,有人向他请教经典,他说:“读一百遍,意思自然就明白了。”有人问他:“想要学习,应该怎么做呢?”董遇回答:“应当利用‘三余’的时间。”那人问:“什么是‘三余’?”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剩余时间,夜晚是一天的剩余时间,下雨天是时节的剩余时间。”
三、总结与分析
董遇提出“三余”之说,旨在告诉人们:时间总是有限的,但只要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就能取得学习上的进步。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 | 内容 |
文章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作者 | 陈寿(后人整理) |
主旨 | 善用时间,勤于学习 |
“三余”含义 | 冬、夜、雨为“三余” |
学习态度 | 反复阅读,理解经典 |
现代启示 | 时间管理,珍惜碎片时间 |
四、个人感悟
董遇的故事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古人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董遇则进一步指出:即使没有整块时间,也可以通过“三余”来积累知识。这不仅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是对人生智慧的启迪。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节奏加快,很多人抱怨时间不够用。然而,真正能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拥有最多时间的人,而是最会利用时间的人。董遇的“三余”理念,正是对我们的一种提醒——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要学会在忙碌中寻找学习的机会。
结语:
《董遇三余》虽为古文,但其思想历久弥新。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心怀求知之志,总能找到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我们从董遇身上汲取力量,在平凡的日子里,走出不平凡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