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资料】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是孔子的第十九代孙,自幼聪慧,以才学闻名,后在曹操手下任职,但因性格刚直、不畏权势,最终被曹操所杀。孔融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尤其擅长辞赋,其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孔融生平简要总结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孔融 |
字 | 文举 |
出生年份 | 153年 |
去世年份 | 208年 |
籍贯 | 山东曲阜(今山东曲阜) |
家族 | 孔子第十九代孙 |
职业 | 文学家、政治家 |
所属朝代 | 东汉末年 |
主要成就 | “建安七子”之一,文学创作有较高成就 |
代表作品 | 《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等 |
与曹操关系 | 曾为曹操幕僚,后因言论触怒曹操被杀 |
孔融的性格与影响
孔融性格刚烈,不惧权贵,敢于直言。他在官场中屡次因批评时政而遭贬谪,最终因与曹操意见不合,被罗列罪名,处死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他的死成为当时士人阶层对曹操专权的一种抗议。
孔融的作品语言犀利,情感真挚,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士人失意的现实。他提倡“礼贤下士”,主张以德治国,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孔融的历史评价
孔融虽非军事将领,但在文学和思想领域有着深远影响。他与王粲、陈琳、徐干等人并称“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学者对其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过于自负,也有人赞赏他的气节与才华。
总体而言,孔融是一位兼具才华与气节的文人,他的命运也折射出东汉末年士人阶层的困境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