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是谁提出的】“不平则鸣”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遭遇不公或委屈时会发出抗议或表达不满。这句话的出处和提出者在历史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大多数人认为它最早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之口。
一、
“不平则鸣”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送孟东野序》中。韩愈通过此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并指出人的情感和思想在受到压迫时会自然地表现出来。虽然有学者提出该词可能源自更早的文献或民间俗语,但韩愈作为首用此语并赋予其深刻含义的文人,被广泛认为是“不平则鸣”的提出者。
此外,“不平则鸣”在后世被不断引用和演绎,成为文学、政治乃至日常生活中表达反抗与不满的重要语言符号。
二、表格:关于“不平则鸣”的来源与背景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平则鸣 |
出处 | 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 |
提出者 | 韩愈(普遍认为) |
原文出处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含义 | 指人或事物在受到不公对待时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 |
延伸意义 | 表达对不公的抗议、对正义的追求 |
后世影响 | 被广泛用于文学、政治、社会评论等领域 |
学术争议 | 有观点认为该语可能源于民间俗语或更早文献 |
三、结语
“不平则鸣”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思想上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所提出的“不平则鸣”,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一种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