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风向 > 严选问答 >

斧钺加身典故

2025-10-01 23:55:45

问题描述:

斧钺加身典故,急!求解答,求此刻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1 23:55:45

斧钺加身典故】“斧钺加身”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面临极大的惩罚或危险,尤其是指受到严刑峻法或被处死的威胁。这个典故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历史案例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典故出处

“斧钺加身”最早见于《左传》和《史记》等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君主对臣子的严厉惩罚。其中,“斧”与“钺”均为古代兵器,象征着权威与刑罚,常用于军事和司法领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楚子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何患?’乃许之。于是楚子退三舍而止,诸侯皆服。”

此处虽未直接提到“斧钺加身”,但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威压。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欲杀亚父。亚父曰:‘吾为汝计,不如速攻荥阳,取成皋。’项王不听,遂与范增有隙。后范增愤而辞去,项王怒,欲诛之,诸将劝止,乃止。然项王终不信任范增,卒至败亡。”

虽非直接使用“斧钺加身”,但反映了君主对忠臣的猜忌与惩罚。

二、含义解析

“斧钺加身”字面意思是“斧头和大钺落在身上”,引申为:

- 面临死刑或极刑;

- 受到极为严厉的惩罚;

- 被逼至绝境,无路可走。

此词常用于文学、历史或政治语境中,表达一种极端的处境。

三、常见用法

使用场景 示例句子
历史叙述 “他因谋反被指控,最终斧钺加身,惨遭处决。”
文学描写 “面对强权,他宁愿斧钺加身,也不愿屈膝投降。”
政治隐喻 “在权力斗争中,稍有不慎便可能斧钺加身。”

四、历史案例

人物 朝代 情况 结果
李斯 秦朝 与赵高争权,遭诬陷 被腰斩
严嵩 明朝 操纵朝政,结党营私 被削职查办,家产充公
张献忠 明末 农民起义领袖,残暴统治 被清军击败,战死
陈胜 秦末 农民起义领袖 被部下杀害

这些人物虽然结局不同,但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犯上作乱”的严厉态度,符合“斧钺加身”的精神内核。

五、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斧钺加身”不再仅限于死刑,更多用于比喻:

- 面对巨大压力或风险;

- 承担重大责任;

- 在关键时刻做出牺牲。

例如:

> “他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哪怕斧钺加身也在所不惜。”

总结

“斧钺加身”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意义和道德寓意。它不仅是对刑罚的描述,更是对忠诚、勇气与命运的深刻反思。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一成语都能引发人们对权力、责任与生命价值的思考。

项目 内容
典故来源 《左传》《史记》等古籍
含义 面临死刑或极刑,受严厉惩罚
用法 历史、文学、政治语境中
历史案例 李斯、严嵩、张献忠等
现代意义 面对压力、承担责任、牺牲精神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