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之于色也】“目之于色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为:“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善焉;口之于味也,有同美焉;心之于义也,有同好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对于颜色、声音、味道和道义都有共同的喜好和判断。它强调了人类在感官和道德上的普遍性与共通性。
一、
“目之于色也”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对美的感知具有普遍性。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味觉,人都有共同的审美标准。这种共通性不仅体现在感官层面,也延伸到道德和伦理的判断中。孟子通过这一观点,强调了人性中本有的善性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为后世关于人性、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孟子·尽心上》 |
| 原文 |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善焉;口之于味也,有同美焉;心之于义也,有同好焉。” |
| 含义 | 人类对色彩、声音、味道和道义都有共同的审美与价值判断 |
| 意义 | 强调人性中的共通性与道德感,体现儒家对人本质的肯定 |
| 应用 | 对教育、艺术、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
| 现代启示 | 提醒我们尊重人的普遍感受,注重内在价值的培养 |
三、结语
“目之于色也”不仅是对感官经验的描述,更是对人性共通性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虽然个体差异存在,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善的向往是普遍而深刻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更宽容地看待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