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故事来源是什么】“枕戈待旦”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时刻警惕、准备战斗的状态。这个成语出自古代历史典故,具有浓厚的文学和历史背景。
一、
“枕戈待旦”最早出自《晋书·刘琨传》,讲述的是东晋名将刘琨在北方抵御外敌时,为了随时应对突发战事,夜间不脱衣睡觉,把武器放在枕头旁边,等待天亮出战。这一行为后来被引申为“枕戈待旦”,寓意时刻保持警觉、准备迎接挑战。
该成语不仅用于军事领域,在现代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工作或生活中保持高度警觉和准备状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备战、居安思危的精神传统。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枕戈待旦 |
出处 | 《晋书·刘琨传》 |
意思 | 睡觉时把武器放在枕头旁,等待天亮出战;比喻时刻保持警惕,准备应战。 |
原意 | 刘琨在北方抵御匈奴时,为防突袭,不脱衣而眠,枕戈而卧。 |
引申义 | 现代多用于形容人时刻准备、高度警觉的状态。 |
使用场景 | 可用于军事、工作、生活等需要谨慎应对的情境中。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备战意识和忧患精神。 |
通过了解“枕戈待旦”的出处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增强自身的警觉性和责任感。